我有一位名叫老张的朋友,他十年前在县城担任基层公务员,如今已经成为某个地级市智慧城市项目的负责人。上周我和他一起吃饭,他正在吃毛肚,同时表示,智慧城市这项工作,并不是普通人能够胜任的。
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投入多少钱?
老张2018年刚开始负责这个项目,上级领导拍着桌子强调要把它建成全国智慧城市的典范。但在预算会议上,财政局负责人听了三亿人民币的初步计划后,脸色都变了。"你们清楚全市一年收的税总共多少吗?"老张对我说,那天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"有力使不出"的窘境。
他们后来改变了做法,从政务云平台这个"小而美"的项目开始着手。2019年先在市民中心进行了试验,花费了800多万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数据平台。没想到后来疫情爆发,这个系统出乎意料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级智慧城市,健康码的数据交换速度比邻近城市快了整整两倍。
国家级智慧城市有哪些标准?
老张最烦恼的是达标的事。2020年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时,对照住建部的《智慧城市评价指标》他就懵了——有8大类别指标,还有212个细项标准。"光是'城市运营管理中心'这一项,我们就得从没开始。"他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10月那个通宵,团队为了赶11月的申报材料,接连熬了三个大夜。
智慧城市建设中最难的是什么?
最困难的地方不在于技能,而在于沟通。老张举例说明,去年要合并整个城市的交通监控录像信息,交警部门、城市管理部门以及交通委员会这三个机构的系统无法互通。仅仅为了协调,就召开了17次会议,最终还是要请市长出面才得以敲定。他讲这话的时候国家级智慧城市,脸上带着苦涩的表情,轻轻摇着头,眼角的皱纹里都流露出深深的疲惫。
智慧城市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?
还有一些令人欣慰的情况。去年推出的"市民通"软件集合了两百多个功能,如今甚至可以用水电费缴费时人脸识别。张先生拿出手机给我展示系统信息:当注册人数达到八十万的时候,他们团队自己掏钱去吃了顿涮羊肉。尤其值得称赞的是,在疫情期间实施的线上办理业务,使得许多小型企业主能够利用视频方式顺利完成申请。
未来智慧城市会怎么发展?
喝了几杯之后,老张话锋一转,认真地说:"我们眼下最迫切的不是资金,而是能干的人手。"他最近在跟华为、阿里这些公司洽谈合作,打算把它们的智能算法用到城市治理上。"前些日子刚敲定一个试验项目,靠人工智能监测井盖挪动,防止地面出现坑洼。"一提到这个,他神情又兴奋起来。
老张临走前透露,他们计划在下个月向住房城乡建设部提交“数字家庭建设试点”的申请,我望着他钻进出租车的背影,忽然意识到这个曾经在县城从事公文写作的普通工作人员,正投身于塑造中国城市未来的事业。
若觉得这篇文章有益,请予以点赞和收藏,关于智慧城市建设,您想了解哪些方面?请在评论区留言,下次让老张来回答问题,也欢迎将内容分享给从事政府或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朋友,或许能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一些思路。